在黃河中游,一顆生態明珠正熠熠生輝。2020年10月獲批建立的河曲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以623.87公頃的廣袤面積、76%的濕地率,構建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堅實屏障。近日,筆者走進這片充滿生機的濕地,探尋其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故事。
“我們通過科學劃分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合理利用區,讓每個區域都發揮最大生態價值。”河曲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負責人王永勝介紹。濕地保育區重點保護原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區針對受損區域進行修復,合理利用區則開展生態旅游和科普教育。現在,公園在防洪、水質凈化、調節氣候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著。
漫步在濕地公園內,不時有各種鳥類從頭頂掠過。山西大學專業團隊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濕地公園有鳥類160余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有4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多達20多種,還有50多種山西省重點保護動物在此棲息。
晨光初露,濕地公園的木質步道上已熱鬧起來。在外上學的王淼正沿著蜿蜒的河岸快走。她笑著停下腳步接受采訪:“這次暑假回來,我幾乎每天都會來濕地公園走走路,能感覺到空氣是非常清新的,濕地公園建設得這么好,真是河曲人的福氣。希望有更多的人來感受這份美好。”
在濕地公園內,河北人楊志軍正帶著孩子在小湖旁玩耍,楊志軍看著孩子的笑臉,轉頭對筆者說:“我在河曲居住有幾年了,整體感覺這個地方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比較濃厚,水土保持得也相當好,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宜居城市。”
攝影愛好者張玉明喜歡用相機記錄濕地公園的美景,他說:“濕地公園的鳥類非常豐富,為我們攝影愛好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們的很多珍貴鳥類作品都是在這濕地公園拍攝的,希望這樣好的生態環境能保持下去,讓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觀光者來拍攝。”
如今的河曲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不僅是生態保護的典范,更成為集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觀光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它不僅是黃河生態保護的生動實踐,更承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內涵,向世人展現著黃河流域鄉土特色與生態之美。
王永勝表示:“近年來,我們緊緊圍繞黃河流城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大力推動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日常管護監測、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景觀得以再現,濕地鳥類明顯增加,濕地功能顯著增強,已成為河曲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名片。”
從一片濕地的生態蝶變,到一方水土的生機盎然,河曲縣黃河省級濕地公園的故事,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注腳。日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群眾臉上的幸福笑容,證明了生態保護與民生福祉可以同頻共振。未來,隨著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這片濕地必將成為黃河岸邊更耀眼的生態坐標,為守護母親河、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更多“河曲智慧”。(馬麗 張世偉)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