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忻州的政務大廳里多了些年輕面孔,鄉村田埂上活躍著青春身影,產業園區內響起熱烈討論——這場從6月底延續到8月底的大學生實習實訓,像一場精準對接的“青春約會”引人矚目。
2033名大學生通過雙向選擇站上實習崗位,53支高校團隊帶著專業所長奔赴44個“揭榜掛帥”項目,背后是忻州全市3867個覆蓋政務、鄉村、產業、文化等領域的崗位作支撐,14個縣(市、區)全域聯動,把實踐課堂搬到了基層一線。
“個人崗位實習”+“團隊項目實習”雙軌模式全面拓寬實踐渠道
共青團忻州市委主動對接市委人才辦工作要求,聯合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財政局等部門,建立協同聯動機制,明確任務分工,共青團忻州市委員會承擔歸口管理職能,財政部門負責專項資金保障,人社部門制定實習實訓相關政策及補貼標準。在此基礎上,推動各縣(市、區)團委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工作專班,整合本地組織、人社等力量協同落實。
精準開發崗位促進人崗相適。堅持“因需設崗、按崗招人、雙向選擇、屬地管理”原則,指導各地圍繞政務實踐、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產業發展、文化宣傳等重點領域,廣泛募集優質實習崗位。
今年暑假重點推行“個人崗位實習”與“團隊項目實習”雙軌模式,全面拓寬實踐渠道。
據共青團忻州市委介紹:截至目前,個人崗位實習方面,全市累計開發發布崗位3867個,收到申請2273份,經雙向選擇與精準匹配,最終成功合作2033人,其中通過省校合作渠道引進153人,崗位匹配率高,人崗相適性強。團隊項目實習方面,圍繞全市重點領域設置“揭榜掛帥”式項目44個,成功吸引并對接全國多所高校的53支實踐團隊來忻開展實踐,有效促進了成果轉化和深度校地合作。
市、縣兩級團委均組織開展暑期實習實訓啟動儀式暨崗前培訓,統一規范培訓內容,涵蓋政策法規、保密紀律、安全意識、市情縣情等方面,并組織簽訂安全保密承諾書、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建立“周聯系、月走訪”、實習單位聯絡員、線上答疑群等機制,及時掌握學生動態,協調解決實際困難,確保實習過程有序、安全、有效。
實踐課堂搬到基層一線實習實訓更接地氣
這些年輕人的到來,讓忻州的夏天有了不一樣的活力。忻州市直單位的實習生跟著工作人員走進佛光寺,在唐代建筑的斗拱間讀懂家鄉文化;在中國雜糧之都展示中心,看小米、藜麥如何變成特色產品,不少人第一次發現“家鄉的寶藏”;“青春護苗”暑托班里,他們陪著120多個孩子做手工、學知識,家長們終于能安心上班;12355心理服務平臺上,他們跟著專業人員整理案例、接聽咨詢,慢慢學會用專業知識幫人解心結。
縣域里的實踐更接地氣:原平市160名大學生一頭扎進鄉村,幫老人打飯、給村里清垃圾、在路口勸導交通,300多小時的志愿服務下來,皮膚曬黑了,卻能叫出村里許多老人的名字;定襄縣112名學子用1.2萬小時的實習,給企業提了37條改進建議,有幾條還被車間采納;五寨縣的高校團隊更“硬核”,和當地企業一起研發“糯小團”IP,設計甜糯玉米包裝,拿下2項專利后,看著印著自己設計圖案的玉米棒擺上超市貨架,成就感藏都藏不住;保德縣的暑期托管搞出了新花樣,207個孩子跟著他們學航模、畫非遺、做科學實驗,260多個課時的課程結束時,孩子們抱著自己的作品舍不得松手;代縣170多個年輕人穿著志愿服,在古城馬拉松現場引導選手、分發物資,5支團隊98人還幫當地梳理文旅資源,給雁門文化做宣傳策劃;偏關縣更直接,選了10名優秀學子當鄉鎮團委副書記,讓他們跟著干部一起走村入戶,把課堂上學的治理知識用在實處。
這個夏天的實習實訓,對大學生來說,是一次“重新認識家鄉”的機會。對忻州來說,這些年輕人帶來了新想法——代縣文旅的新媒體文案、五寨玉米的新包裝、保德暑托的創新課程,都是青春力量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校地之間搭起了新橋梁,忻州師范學院、中北大學等高校和當地簽了實踐基地,以后會有更多學生來這里實踐。
共青團忻州市委書記胡蕙表示,接下來,忻州還要把大學實習實訓崗位做得更精準,盯著重點產業開發好崗位,讓學農的能去田間、學電商的能進直播間;還要把校地合作做實,建好忻州籍學子信息庫,常聯系、多對接,讓更多年輕人知道,家鄉有能施展才華的舞臺。
(陳曉平 田詩淇)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