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川河古名沙泉河,《大清一統志》保德州中記錄:“沙泉河,在河曲縣東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寧武府五寨縣,流經縣界,至本州界入黃河。”縣川河長110公里,流域面積1559 平方公里,主溝長35.5公里,溝道比降14.4%,年平均洪水期河道最大流量不超過15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懸溝河、尚峪河、紅崖子溝、王家寨河等。縣川河流域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地勢西北部低,東南部高。中、上游流經黃土山丘,河道兩岸黃土裸露,溝深坡陡,梁大坡長,土層深厚,結構疏松,植被較差。在河曲縣土溝以上為季節性河道。下游河道淺窄,支流短促。
縣川河發源于神池縣東北部與朔城區交界地帶的六家河村,向西南流過馬坊、上八角、川口到八角鎮,而后折向西北,過三道溝、營頭鎮拐向西行經長畛鄉、南沙城、鋪兒坪等村莊,從前梨樹窊村出神池縣,入偏關縣境咀頭村,納入紅崖子溝,然后向西南,沿偏關與五寨、五寨與河曲交界,一路向西南流,在河曲縣土溝鄉河岔村納入由北而來的尚峪溝,尚峪溝在偏關縣流經樓溝鄉的迤西洞和吳城遺址。迤西洞為山西最大的石花洞,長約5000米,蜿蜒曲折,高低不平,寬窄懸殊,潔白如雪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洞外洼頂建有龍王廟,為偏關“八大景觀”中的一大亮點。吳城遺址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吳王城”。城垣南北長1000米,東西長500米,殘高3.5米,夯層9—12厘米。地表采集物有陶片、瓦和瓦當等,可辨器型有罐、盆、鬲、甕等,古城周圍有秦、漢時期墓地,出土有銅鏃、銅鏡、印章、劍、弓蓋帽、鼎、薰爐等,為我國新石器時期至漢代遺址。
縣川河在河曲縣境內過胡家坪、紫河、紅崖峁、高家寨、石槽溝、高石崖等村,在丁家窊村納入懸溝河,繼續向西過楊家窊、河塔到舊縣鄉。此處有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海潮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廟隨山勢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整體建筑結構嚴謹,雖小巧玲瓏,但氣勢依然壯觀。現有殿堂、房屋70余間。寺內20余尊塑像栩栩如生,碑上石刻記述了寺廟的歷史沿革,是一座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筑。
縣川河過舊縣鄉西行,經劉元頭村至河畔村禹廟匯入黃河。

縣川河滋養了神池人
縣川河畔,群山起伏,河川瑰麗,文化厚重。“在縣川河,抓把黃土,撈塊河泥,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當地老百姓道出了縣川河與神池人有著不解之緣,精彩的故事和傳說也印證著縣川河在神池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大嚴備鄉六家河村東約50米處是縣川河的源頭。這里滿是泥濘沼澤,草地茂盛,小股清泉不時從地面滲出,稍不留神,就濕了雙腳。縣川河兩岸的土壤多為中厚層栗鈣土和風沙土。兩岸為沖積平原和緩坡風沙區,地勢平坦,土壤較肥沃,當地人把腳下的泥土泛稱為黃沙土。在源頭附近有北高南低的六家河遺址。
縣川河流域地處中緯度,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溫和雨水集中,秋季涼爽霜凍早,冬季寒冷而漫長。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55毫米,6月到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3%。在這里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年最大降水量為1967年798毫米,降水量最小的年份為1972年208毫米,相差3.8倍。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地理位置而言,神池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在北緯38°黃金分割線與胡煥庸線的交匯點。這里風光秀美,物產豐富。神池總面積1472平方公里,轄3鎮5鄉,122個行政村,6個社區。常住人口有7.6萬人,農業人口4萬人,耕地面積91.67萬畝,農民人均耕地 22.9畝,年平均無霜期較短,僅為114天,主要農作物以玉米、谷子、馬鈴薯、莜麥、紅蕓豆等為主,森林覆蓋率為7.31%。
高、旱、冷、涼是神池的氣候特點。神池全縣最高海拔2545米,最低海拔1300米,縣城海拔1548米,是華北海拔最高的縣城。神池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481毫米,僅有縣川河在內的4條季節性河流,是全省唯一一個沒有地表徑流的縣。神池冬季非常寒冷,近年來最低氣溫達零下33.8℃,冬天潑水成冰,夏季涼爽宜人。真是夏宜避暑,冬宜滑冰。
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的文化氛圍。神池自古兵家爭據屯墾,歷來胡漢雜居,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融合處,這里的佛教文化、邊塞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交相輝映,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神池縣的賀職寺溝、前窯子萬家峁就有人類活動。東周時期,先民們就在神池聚居生息。
神池是典型的黃土風情地帶,燦爛的古代文明在這塊豐饒的土地上留下了雄渾神奇的足音,孕育了以淳樸清新、優美抒情的音樂特色和回腸蕩氣、奪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見長的神池道情。它有著豐富多彩的曲牌及內涵,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被列入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酒之源 油之源
馬坊,是縣川河在神池流經的第一個村莊,流域范圍內的人們習慣稱這段縣川河為馬坊溝。在當地人的記憶里,馬坊溝是有故事的。
縣川河曾經流水潺潺,神池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型木質浮橋就建在縣川河上的馬坊溝段。橋的舊址上,又修建了馬坊橋,幫村民避山洪之險,助馱運之便。
酒,因水而生。喝酒,既是神池人為了適應該地特殊冷涼的自然氣候而為,也是歷代承襲的生活習俗。喝酒吃肉,似乎是無數神池人骨子里生就的一種獨特情懷。神池歷史有多長,酒的歷史就有多長。從古至今,沉淀了太多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酒文化內涵。縣川河沿岸村民都有喝老酒的習慣。人們利用縣川河上大自然的饋贈,就地取材,縣川河的水輔以當地產的優質高粱、玉米、豌豆、大麥等原料,一斤糧食放半斤酒曲,傳承古法,輩輩傳承。
縣川河畔,崔家莊村有一家酒房,這里井水甘甜,酒為純糧土法釀造,遠近聞名。崔家莊全村250余人,耕地3000余畝,村民們生活幸福,醇香的老酒更給他們美好的日子注入了甘露瓊漿。
如果說縣川河上老酒味香,那么沿河出產的胡油更是香飄萬里。當地“裝滿油罐罐,不愁錢串串”的民謠流傳久遠。2011年,神池胡麻獲得國家農業部地理標識保護產品認證。神池梁榨胡油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神池縣“中國亞麻油籽之鄉”的美譽。
縣川河在川口村四周沖出萬畝良田,這里所產的神池胡油、神池胡麻、神池羊肉、神池莜麥、神池黑豆、神池黍子6種特產還被評選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產品。
或是因為縣川河的源頭山高溝深,灌木叢生,也許因為這里清水環繞,空氣新鮮,更有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種緣分,縣川河畔馬坊村精彩的故事講也講不完。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在列國爭霸、改旗易幟的時期,縣川河沿線的馬坊、八角、長畛是要塞重鎮,縣川河沿岸有大馬軍營、小馬軍營、大嚴備、小嚴備等村莊。后山的烽火臺,村西的古營堡,看到這些遺跡,似乎能感受到當年狼煙滾滾、號角陣陣、戰鼓聲聲的激戰場景。
縣川河沿岸有水、有草、有糧,是屯兵養馬的好地方,是神池古代的大軍營和軍馬大牧場。明清以后,隨著疆域拓展,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縣川河沿線的神池軍堡自然而然都轉化成了民堡。多少兵戎成往事,如今烽火臺、營堡默默矗立,靜默無聲。歷史風云變幻,縣川河見證著時代變遷。
永不消逝的河流
縣川河作為一條呈現神池整體地質風貌的河流,雖然眼下沒有了常年流水的姿態,但總是能激蕩起人們濃郁的思鄉之情。在神池人的靈魂深處,縣川河哺育過兩岸兒女,承載過世間悲歡,它是一條永不消逝的河流。
水土養人,人養水土。歲月斑駁,但記憶中的縣川河依然年輕。縣川河兩岸的許多小山村里,村民們踢鼓子、唱道情、講故事,代代相傳,常盛不衰。潺潺縣川河,見證滄桑和過往。神池人永遠忘不了黃土坡上的縣川河。
龍泉鎮因傳說周圍有五泉川流不息而得名,而龍泉鎮窯子上村的硬架子秧歌也聞名遐邇,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硬架子秧歌又名踢鼓子秧歌,屬于武秧歌。明永樂年間流行于晉西北地區,是神池的傳統民間舞蹈。其風格既有漢族的沉穩細膩,又有蒙族的粗獷彪悍;既有完整的戲劇情節,又有鮮明的舞蹈節奏。劇情取材于《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智取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整個表演陣容由鼓道、前八角、后八角、歌手等約50人組成。其藝術表現形式是以鼓為號,聞鼓起舞,踩著鼓點開踢,按照擂打的數目變陣。主要陣勢有:五雷陣、梅花陣、單掏云、雙掏云、天地牌、跳四門、溫場、海釣魚、拉山子等,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縣川河流趟的神池縣,是一門忠烈楊家將馳騁的疆場,是遼金宰相虞仲文、元代高僧海云國師的故里,更是千名青年參軍參戰的紅色革命老區。追溯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的各個戰場上,都有縣川河沿岸兒女們的身影。他們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一江春水向東流,河水滋養萬物生。近些年,市、縣、鄉三級河長制有序推進,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的措施逐步落實,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美好的景象正在一步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詩章,沿著縣川河流向遠方。
(鄭志東 陳 偉)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