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編版北路梆子《王寶釧》,是忻州市北路梆子劇團奉獻給家鄉父老的一場文化盛宴。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悅耳的唱腔和細膩的表演,將北路梆子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改編版《王寶釧》劇目,是在原傳統北路梆子劇作家武承仁的劇本基礎上,由國家一級導演李慧琴改編并擔任總導演,中國“紅梅獎”“小梅花金獎”“二度梨花獎”獲得者安嘉禾、山西省第七屆“雛菊獎”藝術大賽一等獎獲得者董子銳領銜主演。其他演員也大多為“90后”,甚至不乏“00后”。他們的青春樣貌和呈現的活力表演,讓臺下觀眾感受到了北路梆子這個古老劇種后繼有人。另外,該劇目無論是音樂唱腔設計,還是燈光舞美效果,都讓現場觀眾完全沉醉其中,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的魅力。
在劇中飾演王寶釧的女演員安嘉禾,是一位“00后”,一出場就洋溢著一股青春的氣息,其唱腔音韻柔美、吐字清晰,表演動作也很到位。在“探窯”一場中,女兒與母親久別重逢,隨著主人公感情的起伏變化,安嘉禾通過優美的舞姿和臥魚、小膝步、水袖等高難度形體動作,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足見其真功夫。

飾演薛平貴的青年演員董子銳,出身于戲劇之家,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他16歲以優異成績考入山西戲劇職業學院戲曲表演專業,師從名師劉樹春、閆飛瑜,兼攻文武老生,曾榮獲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優勝獎等獎項。畢業后,他成為忻州文化研究院北路梆子劇團的一名文武老生演員。在演出中,他憑借高亢激越的聲腔和獨特的表演風格,獲得了觀眾熱烈掌聲。在“征西”一場中,薛平貴被魏虎暗器所傷,董子銳在表演中突然向后倒下,一個“硬僵尸”跌得干凈利落,表現出深厚的毯子功。
飾演王寶釧二姐王銀釧的太雨琴,13歲時就開始學習戲曲,憑借精湛的技藝,獲得了第十五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金獎”。她主攻花旦兼演小生,是一位唱、念、做、打樣樣精通的青年新秀。在戲中,她把一個愛慕虛榮、極度勢利的王銀釧刻畫得惟妙惟肖,特別是依傍在丈夫魏虎身邊秀恩愛的情節更為出彩,現場戲迷好評不斷。
改編版《王寶釧》劇目被譽為北路梆子“老三篇”之一,是前輩藝術家們經過多年打磨創作出的精品劇目。劇中“一脈青山披嫩草”,是“拜壽”一場中王寶釧的主唱段,也是已故劇作家武承仁先生嘔心瀝血改定的經典唱詞。背景是薛平貴平定西涼拜王封侯,含辛茹苦18年的王寶釧終于盼來夫妻團聚,寶釧之父王允壽誕之時夫妻共同前往,一則拜壽,二則向魏虎奸賊索討被克扣了18年的軍餉。王寶釧就是這樣一位“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典型人物。
的典型情境而精心撰寫的,充分抒發了王寶釧夫妻重逢、揚眉吐氣的無限喜悅,堪稱雅俗共賞。再經過曲作家依情選腔,以聲度曲,成套唱腔倒板、慢板、夾板有機轉換,最后一句切板“迎來個小丫鬟風韻多嬌”收尾,節奏從慢到快,韻律悠揚,既含哀、怒,又富喜、樂,既可“樂人”,亦能“動人”。這是從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賈桂林開始,幾代藝術家都演唱過的精彩唱段,可謂給忻州幾代戲迷觀眾奉獻了綿延不絕的精神享受。
戲曲是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過獨特技巧來展現人們共有的美好情感。如何進一步探索新時代戲曲的傳承和創造性轉化方法,讓古典戲曲與時俱進講好中國故事,希望就寄托在當下的青年演員身上。希望他們能夠不斷激發創新創造的內在動力,扎實打磨每一出戲,認真塑造每個角色,創作演出更多優秀作品,讓戲曲藝術持續煥發時代光彩。(張六金)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