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骚妇被后入式爆草抓爆-大学生高潮无套内谢视频-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文化頻道>>文化>>正文
中醫、西醫,中西醫合作博弈與文化隨想(之四)
2024年12月10日 08時48分   忻州日報·文化旅游周刊

二、尋找中西醫不同文化基因背后契合點

中西兩種具有不同歷史背景和知識結構的異質醫學體系交流,焦點主要集中在到底應該如何結合?2016年3月22日,由中國醫學教育網轉發的一篇題為《中國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的文章說:“中西兩種異質醫學體系的交流并非一帆風順……先后提出了‘中西醫匯通’‘廢止中醫’‘中醫科學化’等多種不同的主張,形成了長期而激烈的學術爭鳴,爭鳴的焦點在于面對西醫學在中國的迅猛發展,應當對中國傳統醫學采取怎樣的態度。”

差異說

中西醫之間在理論和概念上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首先表現在基礎理論上的差異,中醫講元氣論,而西醫講原子論。氣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而原子是有間隔的,可以分開的。從思維方式看,中醫從宏觀的整體的哲學的視角來診斷疾病,而西醫正好從微觀的直接的角度通過相關儀器和數據來檢查和處理疾病。中醫叫象思維,西醫稱形思維。象可以為有形的物象和無形的意象,比如風是無形的,是不是“象”?是,因為它是可以感知的。而西方現代醫學則是從觀察、實驗、數據記錄開始的,也正因此而離不開觀察、實驗與數據記錄。中醫學以藏象生理學、經絡腧穴學作為基礎學科,進行總體型思辨式操作;西醫學則以組織胚胎學、分子生物學作為基礎學科,付諸直面式程控式操作。?中醫秉持陰陽五行學說、?經絡臟腑理論等古代哲學觀念,?強調人體的整體性和平衡性,?注重陰陽平衡和整體調理。以致在中醫界有一句口頭語來評價有些不合格的中醫,叫做“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西醫正好側重于“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診斷方式,不從整體聯系去考慮和醫治,以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現代科學理論進行延伸,強調標準化精準化治療方案,?側重于對人體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的分析等。?

?在診斷方法上,?中醫主要依據望、?聞、?問、?切四診法;?而西醫主要依靠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現代醫學技術。?治療手段上,?中醫強調防范和調理,包括草藥治療、?針灸、?拔罐、?推拿、?氣功等療法,?注重人體內部環境調整。而?西醫更側重于急救和癥狀緩解,治療手段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物理治療、?放射治療等現代醫療技術。中醫也觀察(如:望聞問切),但觀察的不是人體的細節,不是器官的具體病變。(上述內容參閱《中國中醫藥報》、新華網、人民網、科普中國網等)。

復旦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院院長、附屬華山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董競成說,當“中醫”和“西醫”用同一種姿態為病人診療時,搭上病人的脈搏,西醫想到的也許是血液動力學的指標,比如節律頻率、血管軟硬度,而中醫看到的不止這些,寸關尺、心肝腎,各個臟器的狀態都在脈搏中。(2023年11月24日 復旦大學媒體中心)

也就是說,中西醫雙方無論在基礎理論上還是操作實踐上,確實是兩條河的水,各自在對方找不到對應點或者可以相互交叉的依據,以致在交流與合作中產生障礙。

悖論說

因為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并非同一類體系,所以實現中醫現代科學化,需要改變自己的特色——而要改變自己特色,又違背了中醫現代化的初衷。由此陷入了一個不能自拔的“悖論”,這顯然不是合作的初衷——中西醫結合不是西化中醫、取消中醫,而是要吸收西醫現代科學技術,守住中醫優勢與特色的底線。

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國學專家張其成,曾不無感慨地表示:“中醫學‘現代化’,必然要以丟棄或改變自己的特色為前提;可是不‘現代化’又難以融入現代科學的大潮。當代中醫就這樣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面對一場生與死的抉擇。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現代化——科學化——西醫化——毀滅化’的危險境地。”(《光明日報》2009年6月11日)

為了完成這一重大使命,業內專家們認為首先要以中西醫兩個學科內涵為基點,創建具有自身內在邏輯和學術規范的專業學科,以形成一門真正的獨立學科。2021年4月28日《人民日報》在介紹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琦的觀點時稱:“要明確中西醫結合的內涵、外延、模式、方法等。在理論體系構建過程中,要處理好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三者的關系……中西醫結合不是彼此同化,要避免出現‘一言結合,特色消失’的狀況。”

這些提示告訴人們,時下首先需要跨越的坎,在于如何盡早把中醫的邏輯體系搞清楚。建立中西醫溝通渠道,既是學科之急,也是清理合作障礙之急。有人甚至認為,在兩種不同的邏輯體系之間尋找共同的交流基礎,不比兩種外語之間進行交流輕松。可見入列現代科學,完成中西醫結合,確實還有好多工作要做。而既然已經找到癥結點,并且雙方正從各自起點相向而行攀越這座大山,相信實現殊途同歸應是為期不會很遠。

隊伍說

一篇題為《中西醫結合的三大困擾》的文章認為,當前中西醫結合之困擾與難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專業隊伍一頭偏”。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基本上僅在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機構內進行,專業隊伍也主要由中醫從業者組成,鮮有西醫人員主動學習中醫或進行中西醫結合臨床研究。二是“中西醫結合理論支撐點尚未建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缺乏新方法新技術的融入,比如關于病理的對應性、趨同性、互補性的研究缺乏,學術發展受到影響。三是“臨床切入點不明確”。有些診療過程帶有隨意性,距離循證醫學的宗旨和要求差之甚遠,解決困擾迫在眉睫。(參見中醫中藥網)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期12期)以《中西醫結合發展人才為本》為題,對多位中西醫結合專家進行訪談。專家們認為“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不足、中青年骨干缺乏、中西醫結合疾病防控人才緊缺是當前人才匱乏的關鍵。”并就“醫師執業范圍受限、醫師職稱評定制度不健全、部分專業醫師政策保障不到位”提出相關建議。

效果說

時下中西醫結合的治療過程一般表現為:普通疾病的治療,西醫先上,通常能通過藥物或手術治療等手段緩解癥狀,見效快。如果西醫治療一段后效果不佳,然后考慮找中醫,抓幾付藥吃。《瞭望》新聞周刊(2019年5月25日)曾刊文稱,“中醫療效要獲得國際同行的普遍認可,還需加強循證研究,獲得更多臨床試驗的支持”(題目《中醫藥,人氣漸長的背后》)。而西醫更多地強調標準和精準化治療方案,注重檢查數據,注重手術治療。相形之下,中醫通過表里、虛實、寒熱、上下、燥濕、毒瘀等病情發展變化,由表及里,由單方到復方,包括那些真正的好中醫,同樣要經過望聞問切等多種手段查明病因,通過一對一配方下藥進行辨證施治,所以診病結果不盡相同,開出的藥方也不同。如此做下來,周期自然較長,需經過一定時間才能出現效果。兩種體系,兩種立論,兩種操作手段,效果往往大不一樣。所以從時間上看,中醫很難占有優勢;若全面考察,從長期治療效果看,可能又是一回事。哪怕是短期效果上的差異,也會在患者中引發搖擺,這些現象自然影響到心理上的差異乃至社會性求醫問診等趨向。

事實上,人類醫學醫療科學既需要西醫的不斷追求和探索,不斷有人攀登新的高峰,獲取新的成果;同時也需要中醫的哲學理念和整體思想,以促進雙方合作并護駕醫療事業博采眾家所長,不斷完善,造福人類。(李旭豐)

(責任編輯:盧相汀)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