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也是讀書的好時光。
傳統佳節,年味濃濃,我們在合家團聚、走親訪友、外出游玩、品嘗美食的同時,還可以在閱讀中走進“春節”這本大書。假期里,我們也不妨放慢腳步,在閱讀中體會生活、懂得欣賞,認識世界、認識自我。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來正是讀書天。讓我們在這個春節假期,捧起書,一起閱讀!
讀好“春節”這本書
王 干
春節是一本百讀不厭的大書。
書的封面無疑是紅色的。第一頁肯定是春聯,第二頁對有的人來說,可能是鞭炮,可能是春晚,也可能是壓歲錢,還可能是餃子。每個人的記憶編排組合成春節絢麗多彩的畫卷。
最近就讀到一本關于春節記憶和回憶的散文集——《印象春節:文學大家談中國傳統節日》。書里共收錄二十六位作者的二十八篇作品。作者中,有影響力大的老一輩作家,有處于上升勢頭的中青年新銳,不少是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的獲得者,呈現出不同作家(尤其是不同時代的作家) 對春節、人生以及文學極為不同的理解。
說起來,作家筆下對春節的書寫,還曾影響了我的人生選擇。參加工作之前,我擔心家鄉南方與北方南北差異較大,尤其是風俗習慣方面自己會不適應。然而讀到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后,我的這一疑慮打消了,從此更堅定了“北上”的信心,因為我在文中看到了兩地幾乎同樣的春節民俗。老舍先生寫北京的年味兒從小年開始,“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按老習慣,鋪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原以為南北文化差異很大,然而看了這篇文字之后,我感到很親切,在我的家鄉也有一樣的習俗。
在《印象春節》這本書里,作家們從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性別、不同視角來憶述他們曾經的春節往事,有的溫暖,有的詼諧,有的滄桑,可謂同樣的春節,不一樣的人生。徐則臣的《缺少年味兒的春節只是一個小長假》里,對曾經的除夕記憶難以忘懷:“很多地方除夕飯都在晚上,一家人圍爐夜話,來一頓豐盛的大餐,我們那里是在中午吃。一上午都忙,祖母、我媽和我姐在廚房,祖父、我爸和我在院子里,圍著一張八仙桌轉,給街坊鄰居寫對聯。”他這樣描述寫對聯的細節:“早年是祖父和我爸寫,我打下手;后來是我爸和我寫;再后來,我爸也袖手旁觀了,看我一個人忙活。都寫好了,他們拿回家貼上。”“我們的規矩是對聯必須貼在飯前。鄰居走后,我用剩下的紙寫自家的對聯,所以,我們家的午飯永遠都是村子里最遲的……”
貼春聯是春節重要的傳統民俗。在我老家還有一種獨特的民俗,我們叫“送鳳凰”——一些能說會道的人走家串戶,舉著一個篾扎紙糊的彩“鳳凰”,敲鑼打鼓,邊唱邊說,很多詞是現編的,根據不同家庭來編一些吉祥的話語;主人則會送給他們些小禮物,有紅包、香煙、糖果以及年糕之類的食品。聽說老家至今還沿襲著這樣的風俗。當然,如今“送鳳凰”不是為了得點小外快,而是一種年味濃郁的民俗,是懷舊和娛樂。上世紀80年代,我曾寫過一篇名為《除夕·初一》的短篇小說,就寫到這一民俗。
現在讀到《印象春節》這本書,書中所寫都是真實的事情,比起我早年的“春節書寫”更接地氣。在春節讀這樣的書,正合時令。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沒有哪個節日能像春節這樣如此豐富地融合諸多文化元素。春節包含的文化雅俗兼具、老少咸宜、動靜結合。春節作為一個文化的富礦是可以反復書寫的。愿更多的作家寫寫自己的春節感受,寫寫每個人心中的年味。春節這本大書,寫不完,讀不夠。
重返經典名著的時空
李云雷
難得春節長假,我想靜下心來,最初讀的是《紅樓夢》等名著,后來擴展到《史記》《漢書》《后漢書》《資治通鑒》等史學經典。有時春節的閱讀延續下來,竟成了貫穿全年的閱讀。比如我曾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將《資治通鑒》“啃”了兩遍,獲益良多。
除了知識上的收獲,閱讀古書,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我重返傳統中國的時空,看到我們的先人如何一步步走來,看到我們的文明是如何形成,看到從古至今中國每一年都發生了什么,看到歷史上都有哪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看到某些偶然因素如何改變了歷史進程……讀史也讓我對時間敏感,以至觸發了一些思考。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中國人在現代化的同時也保留著自己的民族特性,甚至有著獨特的創造性。比如“春節”,一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重要的節日,與公歷的“元旦”并行不悖。新中國采用公元紀年,但在鄉村和民間,仍延續著傳統的以農歷紀年、紀日的習慣。這種二元的時間觀念,一端連著中國深厚悠久的傳統,另一端連著先進便捷的時間管理方式。中國人的“時間”在現代化的同時,充分保留了內在的彈性與豐富性。
春節期間洋溢著濃郁的傳統氛圍,最適合我們重返傳統中國的時空。我也曾在與家人歡聚后,閱讀《鄉土中國》等社會學著作。這些著作中所涉及的禮治秩序、家族觀念等,雖然離今天的中國人越來越遠,但可以讓我們看到傳統中國的家庭結構和家庭氛圍。我們看到,從傳統的大家族到現代的小家庭,家庭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更平等、更單純、更獨立。有一次我在重讀《紅樓夢》時也有類似的感受。書中所描繪的大家族內部的一些矛盾與問題,在當代中國社會已經不存在,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社會進步。想想從《紅樓夢》開始,到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再到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作品中新的婚戀觀念和家庭觀念一步步取代了傳統觀念,體現了社會的變革。
“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家”很重要。同樣重要的還有故鄉。古人常自稱郡望,如“常山趙子龍”“燕人張翼德”等。然而,對于現代中國人來說,雖然仍有故鄉觀念,但遷徙的常態化與交通的便利性,讓故鄉、鄉愁不再那般沉重,而是在新的時空中,變得輕快、愉悅。
我們的故鄉也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發生著巨變。以我的故鄉為例,上世紀90年代初,我從家鄉到北京上學,乘坐長途汽車要花七八個小時。90年代中期鐵路通車,家鄉第一次有了火車,這時到北京車程要花四五個小時。我一直期盼著家鄉能通高鐵。2023年底,家鄉終于進入“高鐵時代”,從此從家鄉到北京最快只需兩個多小時。遙想當年外地的舉人進京趕考,路上要花費數月時間,再想想自己親身經歷的長途汽車、普速列車和高鐵時代,中國的發展速度讓我不由感慨萬千。
在閱讀中重返傳統中國的時空,是為了我們更好地讀懂當下、走向未來。趁著假期,不妨再次讀些古書、讀些經典。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