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來宋朝這么有趣》吳鉤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系列圖書是“中國好書”作者、宋史研究者吳鉤先生專為孩子們創作的宋朝歷史書。作者從宋畫入手,結合文獻記載,參考現有的研究成果,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活色生香的宋朝。
雖然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是宋朝人的生活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般無聊:我們流行將貓狗作為寵物,宋朝早有此風尚;宋朝街邊風靡的娛樂方式,與當代并無太多區別;在城市中生活的宋朝居民,已經喝上了“自來水”;宋朝的商業非常發達,人們已有相當高的品牌意識,有些商鋪甚至還出現了“燈箱廣告”……通過閱讀,讀者不僅可以收獲歷史知識,領悟傳統文化,掌握歷史學分析的方法,還能走進宋朝人的生活中,深度體會宋朝的開放、前衛及對后世深遠的影響。
小寵物,大歷史
鉤叔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家里養貓,也養狗。當時的農村人不會拿貓狗來當寵物養,那時候也沒有“養寵物”的觀念,人們養貓是為了捕鼠,養狗是為了守夜。
今天的城里人,基本上都是將貓、狗當寵物養了。鉤叔覺得,養寵物的歷史其實是人類社會的進化史,人類對貓和狗的馴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但貓、狗被人類選中飼養,還是因為貓有捕鼠的技能,狗有守夜、狩獵的技能。在經濟不發達的遠古時代,人們不可能有閑工夫養一只寵物來爭奪有限的口糧。
別看今天的歐洲人將寵物狗當成家庭成員來看待,在中世紀,歐洲人養狗同樣是出于功利性的需要。13世紀的歐洲哲學家大阿爾伯特警告說:“如果想讓狗看好門,就不能給它喂人吃的食物或者經常愛撫它,否則狗在看門的時候,總是一半心思在向主人討好吃的。”宋朝的文化人說貓“知護案間書”,想一想,貓怎么“知護案間書”?你一定想到了答案,是的,那是因為貓會捉啃書的老鼠。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貓可以保護教堂的圣餐,也是這個道理。
寵物貓與寵物狗的出現,是比較晚近的事情了,而且首先出現在有閑有錢的階層。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后,貴族中才開始流行飼養寵物,并慢慢擴展到平民階層。或許可以這樣理解,當一個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飼養寵物的時候,這個社會就開始走向現代化了。今天的人們,甚至將蟒蛇、蜥蜴、毒蜘蛛也當成了寵物來養,顯得很“后現代”。
不過,鉤叔反對將野生動物當寵物來飼養,因為有些野生動物體內帶有未知病毒,人類如果與它們親密接觸,會很危險;有些野生動物屬于保護動物,私下飼養可能會觸犯法律。最適合當人類寵物的小動物,還是貓和狗。
聽了鉤叔的介紹,你是否對古人養寵物的話題產生了興趣?宋人很前衛,鉤叔還知道很多關于他們養寵物的有趣事情,且聽鉤叔慢慢道來。
古人什么時候開始養寵物中國人是什么時候飼養寵物狗的呢?根據現有的史料,最晚在唐代,小型觀賞犬已經成為貴婦圈的寵物。唐代的周昉(著名畫家)在他創作的描繪唐朝貴婦生活的《簪花仕女圖》(遼寧省博物館藏)中,就畫有兩只小巧玲瓏的寵物犬。
這種小型觀賞犬叫“拂菻(fú lǐn)狗”,又名“猧(wō)兒”。唐代初年從西域高昌傳入我國。當時的資料是這樣記錄的:“高六寸,長尺余,性甚慧,能曳馬銜燭,云本出拂菻國。中國有拂菻狗,自此始也。”這段話說的是,這種狗是從拂傳來的,人們也叫它們兒,很聰明,雖然體型小,但它們奔跑速度卻很快,能追著馬跑,膽子也大,敢把蠟燭銜在嘴里。這種寵物狗在當時極其名貴,只有宮廷貴婦才能養得起。
宋人的寵狗文化
到了宋代,養寵物狗的時尚不再局限于貴婦圈,民間也有許多人將狗當寵物飼養。
在《宋史》的《孝義傳》里記載有一則趣事:“江州德安陳昉”之家,“有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你看,這家人養的狗真的很有情意,吃飯的時候,如有一條狗不來,其他的狗都不肯吃飯。不過這個養了一百多條狗的人家,養狗恐怕不單純是出于實用目的,而應該是對狗有特別的感情。
洪邁在《夷堅志》里記載,宋朝有個叫員琦的人,“養狗黑身而白足,名為‘銀蹄’,隨呼拜跪,甚可愛。忽失之,揭榜募贖”。這條“甚可愛”的小狗,身上的毛是黑色的,足是白色的,主人給它起名叫“銀蹄”。有天丟失了,主人還貼出啟事,懸賞尋找。顯然,員家是“鏟屎官”這事是實錘了,他們已經把銀蹄當成寵物來飼養了。
我們在宋人的詩歌里也可以找到寵物狗的蹤影:
“藥欄花暖小眠,雪白晴云水碧天。”
——春暖花開,小狗靠著欄桿舒舒服服地睡著了。
“兒弄暖緣階走,花氣熏人濃似酒。”
——春天,小狗因為天氣暖和顯得精神,沿著臺階跑動。
“子解迎門外客,貍奴知護案間書。”
——小狗懂得迎接門外的客人。
“晝下珠簾子睡,紅蕉窠下對芭蕉。”
——小狗白天趴在珠簾下睡著了。
你看,詩人觀察到生活里狗的各種情態,把它們用詩句記錄下來。從詩句里的“猧子”“猧兒”來看,人們應該也是把它們當作寵物狗飼養了。
盡管說了這么多關于宋人養寵物狗的事,不過鉤叔要說,宋人養狗,主要還是“蓄以警盜”,或者用于狩獵,也就是說,看家護院和狩獵還是宋朝狗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