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晉康的長篇科幻小說《行歌三疊》(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由其短篇《一生的故事》擴充而來,在保留原故事輪廓基礎上,深化主題并創新了敘事結構。一場時空旅行,關系著兩代人的命運,瑰麗絢爛的科幻奇想與生離死別的人生境遇交織在一起,深邃而悠遠。
24世紀的青年戈亮,為消滅掌控人類的人工智能“大媽媽”,乘坐時間機器回到21世紀,試圖阻止科學家陳影的研發以改變人類歷史軌跡。但這一過程中,戈亮意外與陳影相愛,放棄了計劃,兩人還結婚生子。之后,穿越時空的戈亮變成量子狀態,只能用強烈的意念對抗“彌散”,但他并未返回自己的時代,而是如影子般默默守護妻兒。
錯綜曲折的故事,指向科幻的兩個重要話題。一是人類與人工智能的關系。開篇之初,作者便提出“人工智能是人類的助手還是敵人”這個問題。作為人工智能,“大媽媽”提高了人類的生活品質,卻又導致人類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下降。對于這樣的人工智能,聽之任之還是徹底清除?戈亮對“大媽媽”的敵意,陳影對它的防范,都體現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早期態度。作者在字里行間則展示了樂觀與豁達,人工智能并非洪水猛獸,它的出現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人類不應將自
身的退化歸咎于人工智能,而應自我反思。如同不主張“殺死大媽媽”的瑪麗,不妄圖消滅人工智能,而是發起移民運動,準備在新的星球建設新的家園,重啟人類的創造力。而“大媽媽”也悟出與人類的共存之道,不是言聽計從,而應互愛共生,于是主動前往息壤星,將地球交還給人類。這種理解合作、互相成全,為現實中我們與人工智能的相處帶來諸多啟示。
另一個是時間。時間構成了歷史,歷史則是時間的總和,這里面有科幻創作的無窮礦藏。在戈亮的穿越冒險中,過去、現在、近未來和遠未來并置,讀者可以站在時間軸上的任意一點向前回憶或向后憧憬。無論戈亮所處的24世紀,還是陳影所在的21世紀,彼此互為因果,又互為開端,有時甚至形成充滿悖論的閉環。多重人稱視角交織切換,使情節之間相互補充、嵌合,勾勒出完整的故事。作者還運用倒敘、插敘、預敘、補敘等多種方法,將一段段切開的時間碎片連綴起來,敘述層次鮮明而多元。
在復雜的時間鏈條中,歷史會不會因時空旅行發生偏離?作者給出了清晰有力的解答:歷史的結局,不會因為時間旅行而改變,人類注定要完成應有的突破。讀罷本書,眼前似乎出現一個畫面:人類沿著無盡的時間長河踽踽前行,邊走邊唱,歌聲剛勁。也許科幻的意義就在于此,看到未來已來,也回望來時的路,每一步都要堅定、樂觀地走下去。(徐彥利)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