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我們老年人要求簡單,就想理個發,社區就開展上門理發,真是想到我們心坎上了。”1月5日,陽泉市城區上站街道德勝街社區電建三公司小區,75歲居民盧奶奶邊對著鏡子打量自己的新發型,邊笑呵呵地說。
德勝街社區位于陽泉城區中心區域,轄9個居民小區57棟居民樓,其中,92%建于上世紀90年代,多數是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德勝街社區黨委主動響應轄區群眾強烈期盼,創新工作路徑,整合服務資源,積極探索社區黨建服務群眾新路徑,切實提升老舊小區居民幸福感。
“電建三公司小區、巨興街17號院、民政局小區等,以前都存在路面坑坑洼洼、停車難、上下水堵塞等問題。”德勝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振云介紹。
通過上門走訪、線上聯系,德勝街社區黨委摸清小區黨員具體情況,建立臺賬,幫助各小區成立“睦鄰小區黨支部”“睦鄰自治管理小組”“自治監督小組”等黨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以“有能力、有影響、有公心、有熱情”為標準,選優配強小區黨支部書記、小區自管會主任。同時,引導自管會制定適合各小區的樓棟微公約、停車規范等自管制度,激發居民自治活力。
在小區黨支部帶領下,自管會、小區黨員和居民齊上陣,多次組織開展樓道雜物清理等志愿服務活動,推動暖氣分戶改造、老舊小區改造、路燈安裝、車輛智能識別系統安裝等陸續實行。
“小區黨員亮明身份,群眾遇事就能及時解決。”巨興街17號院居民高二貴告訴記者,在黨員帶動下,小區居民都開始主動維護小區環境,“老舊小區如今都大變樣了”。
在德勝街社區市一院小區入口處,一道圖文并茂的文化墻,吸引不少小區居民和過往行人駐足觀看。張振云告訴記者,這是社區黨委與共建單位陽泉市第一人民醫院共同打造的清廉文化墻。
通過與轄區駐地單位進行共建,德勝街社區黨委對“三無小區”進行提質改造,更換老舊公共設施,引進物業公司,實現從“無人管”到“專業管”的蛻變,將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落到實處。
市一院小區內的涼亭被改建為“和諧論壇議事亭”,在這里,一件件居民平日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雞毛蒜皮”小事,被大家擺上臺面,與社區、物業、業委會共商解決方案。
“這個陣地把社區、居民、物業聯系起來了,成了協商議事的平臺。”張振云說,如今,居民紛紛充當小區“監督員”,有事沒事都愛來“議事亭”轉轉,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談談小區的新變化。“居民話有處說,小區事有人管,群眾關心的問題能及時解決,畫好了社區治理的同心圓。”
“大爺,這是您要的東西。門口菜店今天剛回來的新鮮蔬菜,我也幫您買了點兒。”1月5日上午,微網格員王磊提著幾大袋東西走進德勝東街14號樓居民孫進香家。
76歲的孫進香患有嚴重類風濕,行動不便,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購買生活用品成了老人最發愁的事情。通過微網格微信群,孫大爺向王磊尋求幫助。看到信息后,王磊及時為孫大爺購買了他需要的生活用品并送到家中。
陽泉市口腔醫院黨員孫晉芬帶隊來到困難戶張錦家中,幫他收拾房間,宣講惠民政策,激勵他積極樂觀面對生活。
“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以網格化機制為紐帶,德勝街社區黨委共治、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居民心中,義診、義剪、政策宣傳等各種上門服務讓居民紛紛點贊,形成“德勝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老舊小區一直是城市基層治理中的痛點和難點。德勝街社區積極探索、勇于實踐,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使黨的領導在基層治理中得到強化,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得到優化,群眾歸屬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得到明顯提升。
本報記者高樺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