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劉鑫林)近年來,五寨縣委、縣政府以抓產業促就業為支撐,以搬遷群眾務工增收為根本,聚焦“一少一壯一老”搬遷人群,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大力扶持搭建就業幫扶車間,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掙錢顧家兩不誤。
整合資源,打造新型產業就業幫扶格局。通過鄉(鎮)、社區摸底,精準掌握搬遷勞動力就業現狀,針對未就業群體,打造一批覆蓋面廣、帶動力強的幫扶車間、工坊、作坊等勞動密集型就業場所,完善“縣有園區、鄉有車間、村有工坊”的新型產業就業幫扶格局,實現每戶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有一人就業,每個集中安置點至少有一個產業就業項目。目前,全縣共建成13個就業幫扶車間,涉及農牧、加工、物流、營銷、餐飲等類型,提供了425個相對固定的就業崗位。通過“政府搭臺、群眾創業”的形式,搭建了百夢園就業創業市場。據統計,市場目前共有商戶23戶,攤位60余個,共可帶動勞動力就業創業300余人,其中脫貧勞動力40余人,人均月收入可達5000余元。同時,還在縣城創業街租用了4000平方米廠房搭建促就業基地,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靜馳皮件廠,公司主營學生背包、拉桿箱組裝生產等業務。目前穩定就業58人,帶動脫貧勞動力就業25人,平均工資3000元左右。
此外,該縣積極推進硯城鎮中所村幫扶車間規劃設計,加快推進前所鄉脫貧勞動力就業產業園招投標,預計到年底,全縣幫扶車間可達到16個,帶動穩定就業600人,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350人。
優化服務,抓好補貼政策落實。制定《進一步規范就業幫扶車間運行管理工作意見》,通過“一企一策”方案,推動落實援企穩崗、減稅降費、就業獎補等各類優惠政策,千方百計保持就業幫扶車間穩定運營,鼓勵吸納更多脫貧勞動力、搬遷勞動力就業,確保脫貧勞動力和搬遷勞動力就業占比達到50%以上。一是落實培訓補貼。對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并開展以工代訓的就業幫扶車間,根據吸納人數給予車間以工代訓職業培訓補貼,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200元,不足一個月的按天發放,最長不超過6個月。二是落實就業補助。對就業幫扶車間吸納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半年以上的,根據吸納就業人數給予一次性就業補助,補助標準每人不超過1000元。三是落實就業獎勵。對吸納脫貧勞動力達到50人及以上的就業幫扶車間,可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同時不再重復享受一次性吸納就業補助。四是落實金融貸款。對符合創業擔保貸款申請條件的就業幫扶車間,可申請不超過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財政部門按規定給予全額貼息。對康宇田源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發放200萬元擔保貸款,政府給予全額貼息。五是落實其他政策。對吸納脫貧勞動力10人及以上、實現6個月及以上穩定就業的各類經營主體,供水、供電部門在場地、稅費、物流、設備、用水、用電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優惠。
健全機制,促進幫扶車間發展壯大。該縣根據國考反饋關于就業幫扶車間弱化問題,大力扶持發展幫扶車間,以推動就近就地就業為根本,把幫扶車間作為脫貧勞動力、搬遷勞動力增收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健全幫扶車間長效保障機制,研究推廣好的幫扶車間經驗做法,立足本地實際情況,持續帶動脫貧戶、搬遷戶增收,避免幫扶車間“曇花一現”,充分發揮幫扶車間帶動就業的最大效能。下一步,按照《五寨縣就業幫扶車間三年行動計劃》,該縣將實行分批建設,爭取實現每年新增6個幫扶車間;預計2024年建設民生小區幫扶車間、小河頭鎮新寨村幫扶車間。2025年建設三岔鎮三岔村幫扶車間,力爭2025年全縣就業幫扶車間達到30個,吸納就業達到800人,實現幫扶車間數量和吸納脫貧戶數量只增不減。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