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人員正在調配機器吳光宇攝
本報訊(記者王陽)在寧武縣陽方口鎮大水口工業園區內,由山西大運華盛能源集團投資建設的煤機裝備制造基地正加速崛起。作為集團重點推進的產業轉型項目,該基地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導向,通過技術創新、資源整合和產業鏈延伸,不僅填補了忻州地區煤機制造維修產業空白,更成為能源產業轉型發展的示范工程。在“雙碳”目標與數字經濟雙重驅動下,作為山西大運華盛能源集團下屬的山西大運華能裝備制造有限公司,以創新為引擎,走出一條傳統能源企業向高端裝備制造躍升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該項目于2021年啟動建設,總投資2億元,目前已建成占地102畝、建筑面積6.9萬平方米的智能化裝備基地。基地內配置50余臺(套)先進設備,構建起涵蓋缸體拆解、激光熔覆、數控加工、智能測試等環節的全流程生產線,形成了礦用設備從生產、維修到再制造的閉環服務體系。走進液壓支架維修車間,智能檢修工位上不同類型的液壓支架有序流轉,技術人員通過精密儀器進行檢測;車間東側的激光熔覆區內,機械臂精準移動,將耐磨合金材料逐層噴涂在立柱缸筒表面,修復后的部件壽命比原來提升15%以上。隨著“5G+”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深度應用,未來該車間還將實現專家遠程診斷、AR輔助維修等場景,為晉陜蒙煤礦客戶提供更高效的設備全生命周期服務。
倉儲物流車間作為項目的重要配套設施,承擔著零配件調撥與成品發運的樞紐功能。液壓支架零部件、采煤機齒輪、刮板輸送機鏈條等維修件分類碼放,隨著“共享倉儲”體系的完善,將進一步提升區域產業鏈協同效率,為“輻射華北、服務全國”的煤機智造目標注入新動能。
項目建設中,企業始終將技術突破作為核心支撐。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與國內頭部煤機廠商建立技術共享機制。一方面,深度綁定集團內部資源,與旗下煤業公司簽訂煤機維修長期協議,承攬水泵電機、刮板輸送機、U型鋼棚加工維修等業務;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服務”雙輪驅動,成功開拓外部市場。目前,智能再制造的礦用設備已覆蓋晉西北、陜西、內蒙古等煤炭主產區,年產值預計突破2億元,利稅近千萬元。企業同步完成“三體系認證”,并取得13項礦用產品檢修資質,構建起覆蓋全產業鏈的質量管理體系。
“項目建設不僅是硬件設施的升級,更是人才隊伍的培育。”企業負責人李建軍介紹,當前項目團隊的60余名員工中,技術崗位占比超85%,基本實現全員懂技術、鉆技術。隨著項目推進,還將持續引進煤機制造類專業人才。2024年,成功申報山西省制造業領域設備更新項目;2025年,企業計劃沖刺“創新型中小企業”認定,為后續政策支持與融資拓展奠定基礎。
李建軍表示,“在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和技術革新的大環境下,我們所處的行業面臨著許多機遇和挑戰。我們將以‘成為華北地區煤機智能再制造領軍企業’為目標,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以忻州為基點,聯合陜西、內蒙古等地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建‘晉陜蒙煤機產業聯盟’,通過資源共享、標準互通,形成跨區域協同創新生態。”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