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圖9
圖10
圖11
圖12
山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
圖1 1937年9月20日,周恩來、劉少奇關于山西統一戰線的策略問題致朱德、彭德懷等電。
圖2 山西新軍既是戰斗隊,又是工作隊。他們走到哪里,宣傳到哪里,動員青年參軍;組織人民武裝自衛隊、游擊隊;協助地方建黨、建政,組建工、農、青、婦等群眾團體,創建抗日根據地。圖為1938年初,決死隊戰士在沁縣書寫宣傳標語。
圖3 1938年7月,岢嵐縣各界歡送戰動總會晉察綏邊區工作團隨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北上大青山,創建抗日根據地時留影。
圖4 中條山人民抗日武裝自衛隊、晉中人民抗日武裝自衛隊、興縣婦女先鋒隊、沁源縣兒童團。
圖5 從1937年9月成立到1938年,戰動總會先后在第二戰區內組建了17個游擊支隊,另有山西工人武裝自衛旅(簡稱工衛旅)、察綏游擊軍、1個政治保衛隊、2個地方游擊隊,還有戰區各縣游擊隊、自衛隊等。圖為1942年10月工衛旅在興縣舉行成立5周年紀念大會后,司令部與政治部全體干部合影。
圖6 女民兵在集訓。
山西抗日民主根據地的建立發展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山西抗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基本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軍分別以五臺山、管涔山、太行山、呂梁山為依托,相繼從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向晉察冀、晉綏、晉冀豫邊區和晉西南地區擴展,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為建立以山西為中心的華北游擊戰爭戰略支點、實行更大規模的戰略展開奠定了基礎,山西成為八路軍堅持華北抗戰的“立足點”和擴大與發展華北抗戰的“出發地”。此后,以山西為中心的敵后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由山地到平原,由山西向冀東、冀南、冀魯豫邊、冀熱察、綏遠大青山挺進。1938年11月,在“鞏固華北,發展華中”戰略方針下,八路軍三大主力師各一部挺進冀中、冀南、山東,開辟了廣闊的華北敵后戰場。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黨領導創建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被黨中央譽為“敵后模范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范區”。晉綏抗日根據地與陜甘寧邊區隔河相望,形成了阻敵西進的堅固屏障,是保衛駐守延安的中共中央的前沿陣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是與山東抗日根據地相互策應的戰略區,幅員廣闊,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長期駐扎在太行,領導指揮華北軍民抗日斗爭。(連載3)
圖7 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左)、副總司令彭德懷(右)在山西武鄉縣八路軍總部駐地。
圖8 1937年11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一部開辟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圖為毛澤東題寫書名的《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冀察邊區》一書。
圖9 1937年12月,八路軍第一二九師開辟以太行山為中心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圖為朱德(右)與劉伯承(中)、鄧小平(左)在研究根據地建設。
圖10 1938年1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主力開辟晉西南抗日根據地。圖為羅榮桓(二排左三)、楊尚昆(二排左二)等在孝義。
圖11 1938年3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隰縣發起午城戰斗,粉碎了日軍渡河西犯的企圖。圖為戰斗中繳獲的汽車。
圖12 1938年春,晉西北抗日根據地軍民打退日軍的五路圍攻,收復寧武、神池等7座縣城。圖為部隊在收復寧武縣城戰斗中。
文圖由中共山西省委黨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提供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