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五臺山僧人出人出力出錢,獻糧獻槍獻策,為邊區創建、軍區各機關提供辦公地點和活動場所,“佛國”五臺山成為抗日健兒的安全隱蔽所、交通站和活動基地。在僧人中,有的保護和營救過抗日干部,有的為八路軍提供過情報,還有的參加了八路軍“破戒”殺敵。五臺山僧眾成為統一戰線的一支可靠力量,為開辟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晉東北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作出特殊貢獻,樹起了我國宗教界的抗日典范。
五臺山僧人向來有“出家不出國”的名言。1938年4月,五臺山佛教救國同盟會正式成立,臺懷鎮48座青廟、21座黃廟的各族僧侶共1200人參加了“佛救會”。在“佛救會”的組織下,五臺山18歲至35歲的青年僧人成立了抗日自衛隊,為八路軍站崗放哨,掩護抗日干部群眾,打擊日軍。
八路軍總部及115師剛進入五臺山地區,僧眾就為八路軍駐扎提供了衣食住用等各方面的便利條件,解決了部隊初到高寒地區面臨的物資匱乏和生存危機。在駐地八路軍幫助下,五臺山青黃兩廟僧眾組織了五臺山動委會,發動和組織僧眾投入抗日救國斗爭。五臺山“佛救會”成立不久,就將五臺山青黃兩廟18歲至35歲的480多名僧人迅速組織起來,分批參加了犧盟會開辦的抗日救亡集訓班。慈蔭、成宣等一批愛國進步僧人參加了自衛隊、武工隊和區小隊等抗日武裝。在五臺六區抗日自衛隊領導下,僧人自衛隊扛著刀槍操練,日夜站崗放哨,為八路軍送情報,配合八路軍游擊隊多次襲擊日軍,成為一支活躍在五臺山地區的特殊抗日武裝。
1938年8月16日,日軍第一次侵入五臺山。“佛救會”接到情報后,當即派分隊長慈蔭帶領100余名僧人自衛隊員,配合八路軍在金閣嶺、蛇溝梁一帶伏擊敵人。他們利用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滾動巨石砸向敵群,打得300多名日軍丟盔卸甲。同年秋,日軍集中兵力、兵分多路,揚言“蕩平五臺山”。在粉碎日軍圍攻五臺山陰謀的兩個月中,五臺山僧人為八路軍提供給養,配合根據地軍民開展了反“蠶食”、反“掃蕩”斗爭。他們除了與當地民兵一起運用地雷戰、麻雀戰、圍困戰、伏擊戰等戰術打擊日軍外,還利用長矛、大刀、棍棒等武器,以精湛的武功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和游擊隊多次成功襲擊日軍,勝利粉碎了日軍的圍攻。1940年8月,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百團大戰”。僧人抗日自衛隊配合八路軍某部4團和19團在五臺山地區對日軍開展圍攻戰。在攻打少軍梁、回龍梁日軍碉堡的戰斗中,僧人抗日自衛隊員在八路軍掩護下,把帶有辣椒、石灰粉的手榴彈投入少軍梁碉堡,全殲敵軍。
五臺山成立抗日自衛隊后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槍支彈藥嚴重短缺。鎮海寺喇嘛打開章嘉活佛的兩處密洞,取出步槍160支、駁殼槍100支、馬槍30支、沖鋒槍8支、迫擊炮1門等,裝備了晉察冀二分區部隊和五臺山抗日自衛隊。
抗戰時期,五臺山僧眾特別是中上層僧侶,冒著生命危險多次從敵人的刀槍下保護和營救抗日軍民。青廟僧會會長然秀、金閣寺中空法師、明月池住持能成法師、尊勝寺住持含巖、知客含禮等不顧個人安危,利用佛士身份,與敵人進行公開斗爭。含巖和含禮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1941年至1942年,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化裝穿過日軍封鎖線,給八路軍和抗日干部送糧、送菜,保護邊區和五臺縣抗日干部鄭印皇、鄭希賢、金明、王洪稅等30多人。殊像寺是臺懷地區火場村地下黨秘密活動的掩蔽所。寺內僧人經常為抗日干部站崗放哨、傳送情報。寺內青年僧人圣先走出廟門參加了八路軍,在一次戰斗中壯烈犧牲。當時年僅十多歲的小和尚圣忠,在師父仁慧和尚的指點下,經常到寺外遞送情報。
抗戰期間,慈蔭、照廉、悟全、索靜、怡壽、海如、常珍、含堅等40多名和尚、喇嘛,毅然脫掉袈裟扛起槍參加了八路軍,被編入晉察冀二分區四團,人稱“和尚連”。他們隨部隊參加大小戰斗數百次,多人在戰斗中英勇獻身。慈蔭等愛國僧人數次負傷,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據新中國成立后統計,五臺山僧人從軍從政后擔任地師級以上干部的就有20多人。
策劃:宮愛文 白雪萍
文字:郭劍峰
圖片:宮愛文、白煒明提供
設計:范琛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