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之超與他飼養的鴿子。
清晨的陽光穿透山鄉的薄霧,“咕咕”的鴿鳴聲從河曲縣單寨鄉胡家坪村山腰的標準化養殖棚里傳來。
31歲的周之超正調試著全自動喂料機,料槽里的玉米、豌豆、高粱、小麥混合后順著管道均勻流淌,1000多對米瑪斯肉鴿在籠舍里振翅踱步?!斑@批種鴿再過20天就能產蛋,今年要達到5000對存欄規模?!边@位戴著黑框眼鏡的到村工作大學生,手指在控制面板上滑動,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溫濕度、飼料余量等數據。
進入養殖棚,記者看到墻上貼著《可行性分析報告》,邊角處密密麻麻寫著批注。周之超指著窗外連綿的坡地說:“剛來到村里,我就發現單寨鄉地處偏遠山區,屬于純農業鄉,產業結構單一。而且這里地勢崎嶇,耕地多為坡地,難以開展大規模機械作業,加之缺乏灌溉水源,只能依賴自然降水,傳統種植收益很低?!苯涍^3個月走訪調研,他帶領幾名青年大學生先后赴河南、河北等地考察,最終選定肉鴿養殖這個“短平快”項目——設備簡單、一次引種最少可繁殖5年,一對種鴿年出欄15只至18只,市場售價穩定在每只22元左右。
“經過不斷摸爬滾打,2023年我們初步構建了‘養殖、育種、熟制品加工、包裝’的完整產業鏈,每年可以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2萬元。這也給了我們擴大養殖規模的信心,力爭成為河曲縣肉鴿養殖的龍頭企業。未來,我們將采用聯農帶農模式,由企業牽頭,合作社、家庭農場跟進,帶動小農戶抱團發展、共享收益。當然,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周之超說。
站在村頭的觀景臺上遠眺,記者看到養殖棚旁正在平整土地,明年這里將建起深加工車間?!拔覀円_發真空包裝的手撕鴿產品,包裝上印上黃河風光?!敝苤掷锏囊巹潏D上,肉鴿養殖、電商銷售、鄉村旅游的產業鏈條清晰可見。山下的文化廣場上,幾位老人正跟著音樂排練扇子舞,新修的戲臺前擺著石桌石凳?!暗热怿澁a業穩定了,我們要辦‘鴿子文化節’,讓城里人來體驗養殖樂趣,嘗嘗咱單寨的特色藥膳鴿。”周之超說。
談話中,周之超的手機響了,是鄰村大學生村官打來的取經電話。他走到鴿舍旁接電話,背景是連綿的黃土坡和裊裊炊煙,他的聲音里滿是年輕人的篤定:“鄉村振興不是喊口號,得找對路子、俯下身子。”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