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市脫貧攻堅工作目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考察學習的目的是學習借鑒先進地區的做法和經驗,提高我們的工作水平和成效。對比兩省六縣(區)的脫貧攻堅做法和經驗,我們深深感受到無論在工作力度還是工作成效上,目前我市的脫貧攻堅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
1、全社會脫貧攻堅合力氛圍還沒有完全形成。考察所到之處,無論是縣鄉干部,還是農民群眾,說起脫貧攻堅措施和辦法如數家珍、頭頭是道。無論是高速公路沿線、縣城,還是鄉村院落,脫貧攻堅的宣傳標語牌隨處可見、比比皆是,全社會合力扶貧攻堅的氛圍相當濃厚。相比甘肅、貴州兩省,我市脫貧攻堅是主要領導的事,是扶貧部門的事,全社會脫貧攻堅的合力氛圍還沒有形成。市委“一切圍繞脫貧、一切為了脫貧、一切服從脫貧、一切服務脫貧”,“將脫貧攻堅與其他重要工作一同謀劃、一同部署、一同落實、一同考核”的工作舉措還沒有真正落在實處。有的干部沒有把脫貧攻堅工作放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還停留在口頭上。部門配合力度不夠,主動擔當脫貧攻堅任務的意識不強,責任還沒有壓實。好多地方不見脫貧攻堅標語和宣傳欄,脫貧攻堅措施和辦法還沒有深入人心,脫貧攻堅的輿論氛圍還不濃。
2、干部群眾爭先脫貧觀念不強。我市農村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有一定的優勢,貧困,主要是“貧”在思想上,“困”在觀念上。小農思想在貧困戶中普遍存在,部分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落后,坐等救濟幫扶,結果是越扶越貧,難以實現真正脫貧;個別干部扶貧意識淡薄,扶貧思路較窄,談到扶貧,就是“給錢給物、修渠修路”的“輸血式”扶貧,缺乏創新思維,不能幫助貧困農戶恢復“造血”功能。
3、建檔立卡工作不精不實。建檔立卡工作是脫貧攻堅工作的基礎,精準識別是實施精準扶貧的前提。但我市的精準識別工作,無論是建檔立卡,還是“回頭看”工作,還存在不精不實問題。主要表現在調查不細、測算不準、程序不嚴等方面,特別是幫扶措施和責任人不落實、不到位。
4、主導產業不突出。盡管我市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但脫貧增收主導產業并不突出。有產業沒規模,有產品沒加工,有商品沒品牌,有產量沒市場,有企業沒龍頭,脫貧增收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比如,我市的“臺黨參”、“晉北芪”等中藥材在全國中藥材市場很有名氣,但由于規模小、產量低,在全國市場沒有影響力,更沒有話語權。我市的小雜糧種植雖有規模產量,但加工分散、各自為陣,沒有形成品牌優勢和市場優勢。甘肅省隴西縣中藥材產業發展的模式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5、干部駐村幫扶還不扎實。我市開展的領導干部包村、機關干部定點幫扶和第一書記駐村幫扶“三位一體”的幫扶形式整體設計很好,但由于任務不明、職責不清、管理不嚴、監督考核獎懲機制不完善等原因,多數單位把結對幫扶當作一般性工作任務指導。幫扶隊伍不強,幫扶干部沒有真正扎下去、住下來,沒有真正撲下身子出實招、辦實事,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幫扶措施也由于缺乏必要的考核而停留在紙上難以落實。
6、金融扶貧力度不夠。各級各類金融部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雖有行動,但支持脫貧攻堅的力度還不夠。針對貧困群眾的金融產品少、放貸規模小、貸款門檻高、貸款利率高、貸款手續繁瑣,貧困群眾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為貧困戶提供“免擔保、免抵押的扶貧小額信貸”的政策還沒有落在實處,個別地方放貸數量還沒有扶貧部門存放在銀行的風險保證金數額大。
四、進一步加強我市脫貧攻堅工作的幾點建議
學習是為了提高,考察是為了借鑒。通過學習考察,結合我市脫貧攻堅工作的實際,我們認為,我市的脫貧攻堅工作應在已有的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進一步明確“貧困縣黨委、政府承擔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第一責任人”,把市委“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落在實處,確實把脫貧攻堅作為貧困地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工作來抓。結合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制定市對縣、縣對鄉和黨委政府對各工作部門的脫貧攻堅責任考核細則。制定黨委政府、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三位一體”的幫扶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考核辦法和貧困村、貧困戶退出考核機制。特別是要加強對各級駐村工作隊、幫扶責任人和第一書記的管理、使用和考核,做到下得去、住下來、扎進去。強化責任、分解任務、傳導壓力,把幫扶規劃、幫扶責任、幫扶任務、幫扶措施落實到戶、到人,把幫扶任務完成得好壞作為年度考核、干部使用提拔任用的主要依據,對不稱職的人和不落實的事要嚴肅追責。
2、進一步加強精準管理。以“六個精準”為基本方略,借鑒甘肅、貴州兩省完善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規程,建立自上而下的工作流程,對全市建檔立卡工作進行一次“再回頭看”,進一步完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工作基礎。在前一段工作基礎上,一是完善貧困戶臺賬管理,做到“一戶一冊三本賬”(脫貧手冊、收入測算賬、幫扶措施賬、工作臺賬);二是制定貧困村脫貧攻堅作業圖(致貧原因分析圖、脫貧規劃圖、幫扶措施圖、幫扶責任任務圖);三是進一步規范完善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紙質檔案。在此基礎上,建設全市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平臺對脫貧攻堅工作實行數據化、網絡化管理。
3、進一步做強做大主導產業。立足資源優勢,突出產業發展,將傳統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強,使產業開發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主渠道。在大力發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基礎上,突出發展一縣一業。重點發展壯大羊產業、小雜糧產業、中藥材產業、經濟林產業、特色旅游產業以及光伏、風電、電商等新型扶貧產業。培育打造一批與優勢產業相匹配的特色品牌、專業市場、龍頭加工企業和農產品經紀人隊伍。千方百計推進小雜糧種植面積達到和穩定在300萬畝、羊飼養量達到2000萬只、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特色鄉村旅游村達到100個,精心培育岢嵐、五寨的羊產品加工和專業市場,忻府、原平的果蔬種植和批發市場,河曲、定襄的小雜糧市場,五臺、繁峙、五寨的中藥材種植和專業市場。
4、進一步加大脫貧攻堅資金投入。在用好管好上級扶貧資金的同時,加大市縣兩級財政的資金投入力度,確保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逐年增加。市級按財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縣級按財政收入增量的15%以上增列專項扶貧預算,各級財政當年清理收回存量資金中可統籌使用資金的50%以上用于扶貧開發,各縣(市、區)按照每個貧困人口不少于200 元的標準單列預算,用于扶貧開發。以脫貧規劃為引領、脫貧項目為平臺,開展縣級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全面有效整合各類行業資金、專項資金、社會扶貧資金,統籌安排、合理利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開發金融扶貧產品,落實“免擔保、免抵押”金融扶貧政策,壓實任務,確保為每個有需求的貧困戶提供5 萬元以內、3 年以下的小額貸款支持,并將此作為對各金融部門考核的主要內容。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社會資金,積極引進有實力的大企業、投資者,對貧困地區的資源進行整體開發和包裝策劃,鼓勵各類企業在貧困地區興業辦廠,從事各類扶貧開發事業,借助社會資源和企業優勢,扶持帶動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5、進一步加強扶貧工作機構隊伍建設。切實解決市縣兩級扶貧工作機構設置、人員配備、經費保障等困難和問題,加快健全機構、落實編制、充實人員??h、鄉扶貧工作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要在6 月底以前完成。強化各級扶貧辦的組織、統籌、協調職能,發揮好參謀作用。同時,結合“三嚴三實”教育、“兩學一做”活動,增強宗旨觀念和黨風黨紀意識,強化職業素質和道德操守,切實加強扶貧隊伍的作風建設、廉政建設、績效管理,努力打造一支素質高、作風實、講奉獻的扶貧開發干部隊伍,提高執行政策和履職盡責能力。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