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感激、感謝的主題
在首發儀式上,不論是主持人,還是發言人;不論是藝人,還是撰稿人;不論是在會上,還是在會下,大家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主編楊峻峰先生的感謝:“楊主編歷經20 多年辛苦,尋訪了眾多道情老藝人,從各處搜集整理資料,跑了多少腿?費了多少心血?他的這種研究精神令人敬佩。”藺鳳鳴在發言中激動地向楊峻峰主編鞠了一躬:“楊主編熱愛道情,研究道情,花了這么大的辛苦奔波,不要一分酬勞,為我們道情人辦了一件大好事,除了鞠躬我實在無法表達我的感激之情。”現任忻州市二人臺藝術團團長的梁美琴原來是神池道情劇團的演員,這次她趕回神池,在發言中激動得語無倫次,聲音顫抖,反復地感謝著這套書的問世。原神池縣政協主席馮耀還為楊峻峰先生贈送了親手寫就的書法條幅,朗誦了詩作,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坐在主席臺上的原神池縣委常委、武裝部長宗光華激動地走下主席臺,拿起相機頻頻按動快門,記錄下激動人心的時刻。
在未正式開會前,就有許多老藝人頻頻拉住楊峻峰的手,反復表達著感激的話語。73歲的道情名角、省級非遺傳承人吳翠花噙著淚花,無語凝噎。會后,來自道情之鄉大磨溝村的幾個道情傳人找到楊峻峰,說村劇團想專門為此事唱一場戲,表示慶祝與感謝。
大事與大功
神池道情作為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現狀并不樂觀,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道情藝人普遍老齡化,原國營的道情劇團倒閉,目前新成立的兩家民營劇團缺乏啟動資金,發展缺乏后勁。特別是許多劇目和音樂曲調已經失傳,如何唱?如何演?沒有一個依據。多少年來,如何保存、傳承和發揚神池道情文化成為道情人憂心的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大型文集《神池道情》的出版,不僅將搜集、整理的現有劇目、曲譜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而且對道情文化做了學術性的研究,對神池道情的發展傳承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就在《神池道情》接近成書的過程中,神池道情實驗劇團的團長安英趕到忻州,找到楊峻峰,要了一本《音樂集成》的校對稿,說馬上要采用,等不得出書了。在舉行首發式當天的凌晨5 點50 分,神池百花道情劇團的顧問趙良就跑到神池賓館,找到楊峻峰住宿的房間,想提前要一套書,說要從中選一些曲子和劇目,想排一出新戲。
神池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侯玉文在講話中說:“《神池道情》叢書的出版,對于推動神池道情事業的發展、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老夫再唱黃昏頌
首發儀式結束后,楊峻峰先生以私人名義為老藝人們安排了一頓簡單的便餐。訂餐時,楊峻峰就對飯店老板說,簡單些,估計今天大家吃飯是個形式,有敘友情憶當年就夠了。
果不其然,大家歡聚一堂,共憶當年劇團輝煌,齊話如今道情滄桑。飯桌上久不品嘗的豆面河撈羊雜碎也顧不得吃了。
在歡樂敘舊之余,不知誰提議,大家該再唱一段道情了。一句話將大家激動的心情推向了高潮。久違神池四十年的金月蓮先試歌喉,雖然聲音不像當年那樣清脆,但大家又想起了當年的“柯湘”。金月蓮一開場,1958 年就來到道情劇團的李鴻貞老人也坐不住了,唱起當年學徒時候的道情老調《冬石榴》。
見到老演員,想起當年事,在場的神池老文化人們叫喊著想聽聽當年的革命現代戲,于是藺鳳鳴唱起了樣板戲《沙家浜》里郭建光的《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當年的道情劇團女A 角徐鳳蓮唱起現代戲《紅嫂》里的唱段,引起大家美好的回憶。
在神池道情劇團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李俊英、黃鳳蘭算不上老一代,是當年人們記憶中的年輕演員,可是現在都已年近花甲,但她們的嗓音未變,還像當年那樣清脆。李俊英唱起《英臺抗婚》中銀心的一段唱腔,那高亢的嗓門令在場人著實驚艷。黃鳳蘭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一曲婉轉曲折、獨具風格的小旦唱腔,讓人們想起當年的江姐、祝英臺和花木蘭。
梁美琴、萬靈芝、韓桂花算是當年道情劇團最年輕的一代,如今都已五十歲左右,但都還稱得上“實力派”,她們的獻藝,給了在場的人一種希望和光明。